Apart from launching a sole outlet in Minami Aoyama, the Shikoku Towel Industrial Cooperative Association (STICA) still actively participated oversea trade shows. In 2014, they first joint the London 100%-design trade show. Continue reading →
Tag / Japan
Strategic Spot of Outlet for Experiencing Goodness : : Branding of Imabari Towel Japan (Part 5)
Till the point where the subsidization from “Japan Brand Incubation Supporting Programme” was finished, Imabari Towel still did not have a sole outlet in Tokyo. There were only three collaborating outlets – Mitsukoshi department store, official gift shop in The National Art Center and Isetan Shinjuku department store. So what to do next? Continue reading →
The Power of Designed White : : Branding of Imabari Towel Japan (Part 4)
During 2007, you can only find an outlet in Texport Imabari, Imabari-shi Ehime-ken that towels made by members of STICA were sold. There once had a guerrilla outlet in Ginza of Tokyo from 2003 till 2006. STICA could barely operate the outlet because they paid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profit. Continue reading →
Brand-mark as Anti-bogusness and Endorsement : : Branding of Imabari Towel Japan (Part 3)
In Mr. Kashiwa Sato’s mind, the “Imabari Towel Japan” mark not only functions as an anti-bogusness, it would be an endorsement of high quality to merchandise. Starting from it’s launch in 2007, a set of identity are required to be applied to every qualified towels made by members of ITIA. Since launching, a member, whom a batch of unqualified towels were affixed “Imabari Towel Japan” identity, was requested to withdraw membership. Continue reading →
From Fundamental Brand Values to Identities : : Branding of Imabari Towel Japan (Part 2)
At first, Mr. Kashiwa Sato was not comfortable to accept their invitation because of the lesser-than-enough budget accomplishing a real branding project. What did Mr. Toyama do to convince Mr. Sato? Continue reading →
Competitive Edge over Low Pricing Towels : : Branding of Imabari Towel Japan (Part 1)
When you google “Imabari”, you will probably find out that the most outstanding recalls about Imabari-shi are shipbuilding and towel manufacturing. These industries became recognized simply because of its geography. Imabari-shi is located at the Seto Inland Sea of Japan, where maritime culture is implanted into the daily life from the beginning of modernism. Naturally, Imabari-shi has developed its maritime connection from shipbuilding to trade port.
Areas around Osaka and Nagoya are better in growing cotton, but the quality is the best. Basically, during Meiji Restoration (1868-1912), cotton is tended to be imported. With a longer history of cotton growing, Osaka is the largest centre of weaving industrial. Continue reading →
Simple and Not Quite Naïve的動畫

Tokyo Loop的官方網頁
早前於香港電影節2007,看過一齣動畫電影《Tokyo Loop》,片子結集了十六段由不同動畫師所創作的動畫,紀念電影誕生一百周年。當中,其中一段最有印象的動畫,是一齣黑底白線與點的 “Catwalk” Flash 動畫。假若未曾看收,不打緊,現在只要登入時裝設計師 三宅一生 Issey Miyake 的網頁內,選取 A-POC INSIDE 的 Animation,即可觀看同一作者佐藤雅彥 Masahiko Sato 與 植田美緒 Mio Ueta 共作的近似作品。

isseymiyake.com網頁內的Animation | © isseymiyake.com
在原作當中,我想他們在探索人體的動作,複製了人體的關節動作,以點與線的「火柴人」來仿造一連串的動畫動作。其中,每個點的波幅、移動都與真實十分相 近。來到與時裝設計大師合作,他們再進一步探索時裝中的重要元素 Silhouette 的可能性。同 樣,他們也用一條線來仿造三個”Catwalk Model”的輪廓,與 A-POC 的概念一脈相承。
註:《Tokyo Loop》DVD 影碟已於2007年7月18日在日本出版。
東京 21_21 DESIGN SIGHT

21_21 DESIGN SIGHT外貌 | © Nacása & Partners, Inc.
東京中城 Tokyo Midtown 複合建築組群於三月三十日正式開幕,繼六本木山 Roppongi Hills 及 汐留 Shiodome 後成為東京的另外一 個商業及消閒的「城中城」。六本木山設有森美術館 Mori Art Museum;附近也有新開幕的 國立新美術館 The National Art Center, Tokyo;而東京中城更設有 三多利美術館 Suntory Museum of Art、21_21 DESIGN SIGHT、 富士膠卷廣場 Fujifilm Square、東京中城設計中心 Tokyo Midtown Design Hub等。東京中城與六本木山只相隔五分鐘步行程,這兩「姊妹城市」將會是美術愛好者的流連處。

4名展覽館策劃者(由左至右):深澤直人、川上典李子、三宅一生及佐藤 卓
對於展覽館,最重要的資產是內容策劃者。而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 Issey Miyake 建議並 策劃興建的 21_21 DESIGN SIGHT 的展品策動,是由平面設計師 佐藤卓 Taku Satoh、產品設計師 深澤直人 Naoto Fukasawa、設計科採編 川上典李子 Noriko Kawakami 及 三宅一生 親自參與。它的展覽內容不必懷疑;它的方向與定位大概由 21_21 DESIGN SIGHT 的名字本身也自可分曉。「21_21」代表著他們對現代設計的視野是超越了一般人的正常視力「20/20」,預示21世紀設計的超前大方向。
當然,21_21 DESIGN SIGHT 的外在設計及包裝也極其重要,它分別代表了展覽館的接待處及接待員。三宅一生找來了建築師安藤忠雄 Tadao Ando 協作設計建築,及佐藤 卓設計商標。安藤忠雄運用了三宅一生的簽字式服裝概念–「一塊布」A-POC (A Piece Of Cloth),結合他自己的簽字式設計概念—「禁慾」式簡約主義,擺放了他們的建築地 標。

安藤忠雄的前作hhstyle.com/casa | © Tadao Ando
由襌式兼灰灰的清水混凝土體量到原塊金屬鐵片幾何屈摺屋頂,須則內部結構依舊同樣使用清水混凝土,仿佛仍揭示安藤可能進入他個人的第二時期。很多建築大師 都於個人風格 有不 同演 進階段,像現代主義建築師 Alvar Aalto 被冠有三個階段- -第一白色時期、紅色時期及第二白色時期,又或像 Le Corbusier 有二個階段–理性主義時期及新野性主義時期。從他的前作替 Giorgio Armani 設計,位於涉谷區的獨立屋式家居品售賣店 hhstyle.com/casa, 已經 開始運用金屬鐵片幾何屈摺,造出幾何空間。今次再推向以一片 偌大 鐵片,乘用三宅的 A-POC概念及日本傳統的水平向建築,原塊鐵片一片過屈摺出抽象幾何屋頂。
除一貫使用色彩欠奉的自然質感材料,他亦強調建築與自然對話。主要運用了鐵片及直排鋁窗建造自然抽象幾何外型,已經「楔入」了他想與環境矛盾衝突的建築, 提升本為虛無的空間至抽象地存在的空間。他又一貫想對抗現代建築下泛濫 之「泛光」的世界,而將部分使用空間設於地庫,減少地面可見的「泛光」所帶來不自然衝突對抗。好讓自然光線射入,他設計了開墾深入地下的採光天井空間與落地大窗,令隨時而變的自然光真實地塑造使用空間,並將自然引入室內 空間。
安藤每每把自己處於不安的狀況,使他經常構思出超前的概念或採用超前的建築技術。他又以日本人既含蓄又開放的表現手法,設計出這個與整個概念互相輝映、屬 於21世紀的展覽館。它正向你微笑、揮手、接待你的到臨。
不日放映:動畫《KaiKaiKiKi》

Marc Jacobs與村上隆 | © style.com
DooDooDoDoo…DooDooDoDoo…一則「明日訊息」報導:「由日本藝術家 村上隆 Tadashi Murakami 監製的動畫 《KaiKaiKiKi》,2005 年開始籌備,昨年夏天正式開始趕工,不過… KaiKaiKiKi 公司並末公報公映詳情。」
村上隆被能點石成金的 Marc Jacobs 看上,2003年合作推出一系列 Louis Vuitton Monogram Accessories,令前者聲名大噪、一時無兩,衣錦還鄉。沒錯,須則日本人對設計美術不無注重,但對藝術或藝術家的重視程度相對不高。有見 及此,他於 1996年成立 Hiropon 工廠向外推廣,經過多年來在歐美不斷開展覽會,再於2001年正式成立一家公司「KaiKaiKiKi 公司」負責工藝製作 及替年青藝術家做 Artist Management,卒之有幸受以商業頭腦出名的 Marc Jacobs 寵愛。Louis Vuitton 一向以日本為首的市場為最大,當中包括附庸於日本市場的香港市場,及以往附庸於香港市場的、現在附庸於超資本主義的、全球最大的中國大陸消 費市 場。這話不是貶,更不是褒,在商言商挑選一位有份量的日本藝術家合作,不無道理。
村上隆為 Louis Vuitton 設計的點子是以具日本動畫特點的 Superflat 風格創作,就像傳統日本動 畫一般,立體平面化層層疊疊建構平面上立體空間。他順理成章地替 Louis Vuitton 製作短篇動畫來配合推廣,多年後的今天又再次籌備製作一部與他公司同名的《KaiKaiKiKi》大型動畫。

KiKi(左)與KaiKai(右) | © guyhepner.com
「KaiKai(疊字“恠恠”,漢字寫法為“豎心”部首加“在”,中文也有這個字,同“怪”字相通)」和 「KiKi(即“奇奇”)」的漢字名稱在他成立新公司之前已經出現。一次構思設計工作時,他採用了十六世紀日本的「桃山時代」用來形容當時的狩野派藝術家 狩野永德的作品的日文漢字 「KaiKaiKiKi」為題,大意是奇異與超自然。一直至今, 村上隆對這個形容詞不離不棄,大概是他個人的創意寫照。
動畫 《KaiKaiKiKi》的故事大綱講述主人翁「KaiKai」和 「KiKi」騎著它們星球的一驅球體宇宙船的歷險旅程。「KaiKai」和「KiKi」的「Cutie Superflat」造型設定上,白色歡顏造型的那個是「KaiKai」,桃紅色好鬥造型的是「KiKi」,它們的「平假名」名字也有刻畫在它們的「兔子」耳朵上。而「KaiKai」和「KiKi」的宇宙船設定最為驚喜。內部設計是以一貫村上隆的Signature 花花草草為基礎,立體化地演繹出以往的 平面表現。
這片子不知何時公映,此刻唯有看看預告片子及 「Making of」罷了!
又來介紹Nagi Noda

broken label 2007S/S | © uchu.seesaa.net
有留意開這專欄,會問為甚麼又來介紹 Nagi Noda?她憑著出色的 Art Direction 能力,近期新作不是新的日本 LaForet(不是香港爛的那個)的廣告片子,而是新的時裝設計習作—“broken label” 2007S/S 時裝秀。
沒有太多日本媒介大肆報導,然而 Noda 她自己的 blog 也只是很簡略寫著。如不是《裝苑》,我也真不知道這宗事。日本鼻祖級雜誌《裝苑》1月號對這時裝界新人作高規格專輯式介紹,所以不須在這裡大力吹捧她的成績,只來個簡單速寫。

Another piece of work | © uchu.seesaa.net
擅長做廣告 Art Direction 及 Styling 的她,第一次的時裝秀不只是有板有眼,正名“Tribute to Mark Ryden(藝術插畫師)”的主題。選用一個貫徹而強的 Concept,設計一整系列 Gothic Cute 的 Ready-to-wear Fashion,比很多正名的時裝設計師的秀過之而無不及。很多秀有概念但看不出,有些概念與執行不協調,有些只用 Styling 充當 Concept,有些更沒概念。至於 Styling 方面不文不火,不像很多日本設計師Styling得那樣混亂、過份複習。還有,協調整個 Fashion Show 的各個 Details 也不像新出道的 Greenhorn,由 Accessories、Props、燈光至氣氛等都十分講究及有力。總括來說, incredible、不可思議!Bra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