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被複製的零售店鋪

* Translate with Google >>>

2010年五月到杭州公幹,替 Lee Cooper 於銀泰西湖店及武林店開設專賣店。回程當天。特意到環城西路與游龍路交界的「浪漫一身」(Romanticism)杭州西湖旗艦店(注釋:已拆掉,屬杭州品牌的「浪漫一身」改掉舊名,以「RMEO」重新展示新形象;此連結為「百度地圖」實景。),一看她們這店的設計及裝修工藝。

這樣「奇異」的設計,當然要現場及近距離感受。店面面對西湖,旁於大道及步行街,位置於優越,定當吸引眼球。

此設計由日本建築師 Keiichiro Sako 與 Takeshi Ishizaka 共同設計,共有地上兩層及地下一層,總面積約為1100平方米,於2007年下旬完工。到訪時已過兩年半,網上可搜尋不少的報導,設計概念是為重最要,據 contemporist.com 的報導

Keiichiro Sako 說:「客戶只要求設計一座不能被複製的店鋪⋯我便思考一件衣物是人體的第二層皮膚,空間為第三層⋯最後設計出這『有機網狀捲曲造型』,作為衣物與空間的過渡。」

Continue reading →

Advertisement

東京 21_21 DESIGN SIGHT

21_21 DESIGN SIGHT外貌

21_21 DESIGN SIGHT外貌 | © Nacása & Partners, Inc.

東京中城 Tokyo Midtown 複合建築組群於三月三十日正式開幕,繼六本木山 Roppongi Hills汐留 Shiodome 後成為東京的另外一 個商業及消閒的「城中城」。六本木山設有森美術館 Mori Art Museum;附近也有新開幕的 國立新美術館 The National Art Center, Tokyo;而東京中城更設有 三多利美術館 Suntory Museum of Art21_21 DESIGN SIGHT、 富士膠卷廣場 Fujifilm Square、東京中城設計中心 Tokyo Midtown Design Hub等。東京中城與六本木山只相隔五分鐘步行程,這兩「姊妹城市」將會是美術愛好者的流連處。

4名展覽館策劃者(由左至右):深澤直人、川上典李子、三宅一生及佐藤 卓

4名展覽館策劃者(由左至右):深澤直人、川上典李子、三宅一生及佐藤 卓

對於展覽館,最重要的資產是內容策劃者。而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 Issey Miyake 建議並 策劃興建的 21_21 DESIGN SIGHT 的展品策動,是由平面設計師 佐藤卓 Taku Satoh、產品設計師 深澤直人 Naoto Fukasawa、設計科採編 川上典李子 Noriko Kawakami 及 三宅一生 親自參與。它的展覽內容不必懷疑;它的方向與定位大概由 21_21 DESIGN SIGHT 的名字本身也自可分曉。「21_21」代表著他們對現代設計的視野是超越了一般人的正常視力「20/20」,預示21世紀設計的超前大方向。

當然,21_21 DESIGN SIGHT 的外在設計及包裝也極其重要,它分別代表了展覽館的接待處及接待員。三宅一生找來了建築師安藤忠雄 Tadao Ando 協作設計建築,及佐藤 卓設計商標。安藤忠雄運用了三宅一生的簽字式服裝概念–「一塊布」A-POC (A Piece Of Cloth),結合他自己的簽字式設計概念—「禁慾」式簡約主義,擺放了他們的建築地 標。

安藤忠雄的前作hhstyle.com/casa

安藤忠雄的前作hhstyle.com/casa | © Tadao Ando

由襌式兼灰灰的清水混凝土體量到原塊金屬鐵片幾何屈摺屋頂,須則內部結構依舊同樣使用清水混凝土,仿佛仍揭示安藤可能進入他個人的第二時期。很多建築大師 都於個人風格 有不 同演 進階段,像現代主義建築師 Alvar Aalto 被冠有三個階段- -第一白色時期、紅色時期及第二白色時期,又或像 Le Corbusier 有二個階段–理性主義時期及新野性主義時期。從他的前作替 Giorgio Armani 設計,位於涉谷區的獨立屋式家居品售賣店 hhstyle.com/casa, 已經 開始運用金屬鐵片幾何屈摺,造出幾何空間。今次再推向以一片 偌大 鐵片,乘用三宅的 A-POC概念及日本傳統的水平向建築,原塊鐵片一片過屈摺出抽象幾何屋頂。

除一貫使用色彩欠奉的自然質感材料,他亦強調建築與自然對話。主要運用了鐵片及直排鋁窗建造自然抽象幾何外型,已經「楔入」了他想與環境矛盾衝突的建築, 提升本為虛無的空間至抽象地存在的空間。他又一貫想對抗現代建築下泛濫 之「泛光」的世界,而將部分使用空間設於地庫,減少地面可見的「泛光」所帶來不自然衝突對抗。好讓自然光線射入,他設計了開墾深入地下的採光天井空間與落地大窗,令隨時而變的自然光真實地塑造使用空間,並將自然引入室內 空間。

安藤每每把自己處於不安的狀況,使他經常構思出超前的概念或採用超前的建築技術。他又以日本人既含蓄又開放的表現手法,設計出這個與整個概念互相輝映、屬 於21世紀的展覽館。它正向你微笑、揮手、接待你的到臨。

2009年建築經典

競圖第一獎模型

競圖第一獎模型 | © forgemind.net

很慚愧的,「報導明日訊息」正是開台時的口號⋯沒做到之餘,更落後於人。於2005年末公報 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競圖,勝出的是這麼棒的作品,Drezier竟沒留意,謹此向支持者致歉。

2005年12月16日「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國際競圖發佈會中公 佈,由著名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憑著有機的、無接縫式建築「聲音的涵洞 Sound Cave」,勝出是次競圖比拼,並擊敗多名國際知名建築師如獲次名的英國建築師Zaha Hadid、第三名的荷蘭的Claus en Kaan、台灣的張秉均及日本的遠藤秀平。工程預 計2009年完成,到時將成為全球焦點及列入二十一世紀經典之一。

伊東勝出的原因,不單只是個人風格的前衛性、抽象性,而是他注入的理論、理型、思想及一貫東方建築師的東方哲學。東方哲學的主流派別是築建設計與環境 的溶和,不一定「天人合一」,卻強調建構物與人、與環境的對話。地理上對地、水、風、空的流動向特別關注;使用上對使用者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及 感覺的計量。

伊東豐雄(左一)正在解說設計

伊東豐雄(左一)正在解說設計 | © forgemind.net

先從「聲音的涵洞」的外型開始介紹,有機的(Organic Architecture)開口及無縫式(Seemless Archiecture)設計秉乘伊東的作品風格,如東京表參道的TOD’s 大樓、東京銀座的Mikimoto大樓等。 再加上流線形造型,像一塊巨大的海 綿,既吸收(引)流水一般的人潮流動體, 又透過巨大開口作魅力舞台滲透著一股吸引人的耀眼光芒。開口使空氣自由交流,又有助人民意識的自由交流,由比鄰的自由購物區遠處已經可以看見內裡的人與 事。

結構上的前衛性也是重點之一,無縫式建築再加上他特意對輕巧感運用,使這作品的經典性再加註腳。伊東在日本仙台Sendai Mediatheque福岡中央公園等的經驗,令這樣看似簡單、實質非常複 雜的結構的得以實現。這樣的有機的結構需要最先進的電腦模擬幫助,由全球 少數建築達 人建造流線形模柜來注混凝土,或合金鋁板作面層肌理,才可完成這所經典。無縫不限於實體,也伸展至空間上、意識上。在大量有機開口、最少間格的環境下, 空氣與人各自各自由流動,進而人的感觀也可感受到她的穿透性、流動 性。概念的貫徹執行與前衛建構的持續研究兩軸交溶,才能成為經典中經典。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聲音的涵洞 Sound Cave」的複雜構造大多會令駿工期延誤,在此希望她能準時駿工,展現大中華地區的前衛(北京巨蛋不能相比罷!),及發揚真東方美學、哲學。

表參道山Omotesando Hills

清拆前的同潤會青山公寓

清拆前的同潤會青山公寓 | © Forgemind.net

二零零六年二月十一日,位於日本青山表參道的 Omotesando Hills 綜合商住設施竣工開幕。表參道現屬世界高級時裝品牌的集中地,而當然本身也聚集了不少名牌在內,使之立即成為熱點。它的前身是為一列平 排三、四層高的舊公 寓,名為「同潤會青山公寓」,由日本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負責設計。經過漫長磋商,最終 完成現在的拆建方案。

同潤會青山公寓是由「財團法人同潤會」組織為安置關東大地震的居民,於一九二七年建成的早期日本大型都市集合式住宅。它的整體設施非常齊備,一應俱全,有 娛樂室、食堂、 公共浴室等,所以具有文化價值及重大歷史價值。對於所有建築師而說,重建舊建築的首要原則佳是盡量保留原有價值,但半數原有居民卻欲將之完全拆除,令 保留部分老房子的設計方案加上一重難關。就算保留方案本身也有不少問題,其一為現今建築法規對走廊寬度、樓層高度等,都與這老房子不同。多次與原有居民磋 商,及後得到其他社會人士支持,才得現時方案落實。

二零零六年Omotesando Hills的同潤館

二零零六年Omotesando Hills的同潤館

為保與周遭環境協調配合,中央本館綜合大樓高度保持五、六層高規劃,西翼住宅則為三、四層高,不高於表參道旁的櫸樹林蔭。天台更將整個天面綠化,保留原有 公寓的綠化比例。Omotesando Hills  外貌一貫安藤忠雄的簡潔明快,使用清水混凝土、玻璃及金屬建材;內部也一貫著重流動線的處理及置身者的體會,構想商舖走廊呈微斜的迴旋型設計, 角 度參照原有表參道的微斜,配以穿插式上下行電梯。內部設計精 粹在於商舖走廊的兩旁,重現人民的 集體記憶,令人置身 舊公寓旁街道上一樣的感覺。

西館地面除有向街商舖外,樓上有共三十八戶住宅,亦設有可以短租一個月的 Service Apartment,不妨考慮入住唯一公開的安藤忠雄所設計的住宅。

同潤館側的公共洗手間

同潤館側的公共洗手間

在中央本館綜合大樓的最東南端,為保留舊公寓的歷史價值,安藤仿照舊公寓模樣,用新材料完完全全複製了一個單元的同潤館,更巧 妙地連接中央本館綜合 大樓,又再次顯示安藤一貫新舊溶 合的手法。同潤館部分會用作公眾可租用的展覽場地,及一個獨立的小賣部,售賣一些藝術家(例如草間彌生)的精品。

不知為何,同潤館前方街道上座落了一座新建的別緻的 獨立洗手間,設計與中央本館統一,一樣精巧兼清潔乾淨(那當然耶!),必到之選。

後Space Odyssey年代

一九六七年Paco Rabanne的作品

一九六七年Paco Rabanne的作品 | © Paco Rabanne

一九六八年,美國太空人 Neil A. Armstrong 首度登陸月球表面,把「太空時代」推至高峰。全球對這個時代,都有著不同的演繹。

美國有 Stanley Kubrick 籍電影《2001:A Space Odyssey》,顯現人類對宇宙的探求及憧憬,並探討人類的命運是否在人類本身能力範圍內。而日本有手塚治虫繪畫了漫畫《Astroboy》,講述二零零三年四月三日「出生」的原子能太空機械人「阿童木」的故事。至於時裝界,各設計師都各自對太空裝有各自的演繹。最經典的可說是 Paco Rabanne 的全金屬「縫製」的 one-piece A 字裙。

這一切一切都只屬一連串 vignette,不能幫助我們拿捏過中的生活態度,從而更透徹認識這個總被定為「太空時代」benchmark 的二十一世紀。要 去圖 書館借數十 本書來看,需無妨,但不能盡吸其時代精粹。倒不如看看這本集合各家各派、反傳統、新晉建築師的企劃或評論﹣﹣﹣《Archigram》。它是一本六、七十年代 出版的期刊,是一群接受不了那些無趣的保守派建築師的前衛建築師所創,結集他們對這個時代的回應,締造一個建築運動的思潮。

田園城市出版的《Archigram》

田園城市出版的《Archigram》

基本上,建築是一種人民科學,回答各種要求而漸進式下向性變革。對於人民的生活有著無限影響,範圍由流動規劃、環境保護、娛樂消費、生活模式、集體性與自 主性、傳統保育、適應能力、家庭與個體,甚至意識形態。當一群前瞻的建築師無保留地提出嶄新的建築概念,以回應當時實際的需求,從中你也大大認識這個「太空時代」。

二零零三年,台灣田園城市出版了一本撰集《Archigram 建築電訊》文章的同名譯本書冊,圖文並茂刊登當時的原稿。當中不少描述生活藝術的演繹,但最 多的是未來移民星球的生活模式的預演,將火星生活活現在地球。他們提倡一些模式,例如可移動的建築、太空艙式住宅、組件式組合屋、車輛直入免下車式住宅 等。現在所講的,是四十年前倡議方案,不是大家曾經看過的電影情節,也不是現代建築方式。比方說,以 Sir Norman Foster 為首的高科技派建築, 那時 已經倡導;以荷理活電影《Total Recall》為先驅的 capsule 式住宅及生活模式,那時早就模擬構想了。至於其他生活改善,有的幻想將來會出現的「寵物機械人」、有的說明 一種可攜 式萬能電子儀器,好像一一實現於現今⋯

上一世紀,當所有正面性改善生活的思潮一一過後,世界以極速發展,再沒有時間給另一個大思潮醞釀,只好修理多年來生產過剩的後遺症﹣﹣﹣環境破壞。所以, 這二十一世紀唯一的防守性設計命題,就是「環境保護」。不要小虧這命題,衍生的方案範疇包括 minimalism 來減低生產的廢料、新 bio- degradable 物料運用、可組合式設計來增加用途、循環非主幹物料主力來造製品等。來!大家一起 rethink, remake, and then resolve。